麻花星空mV视频

東莞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數理工程研究院: 中醫藥協同創新 “黑科技”頻出

发布时间:2019-09-19 10:08:56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image.png

■廣州中醫藥大學國醫堂 受訪單位供圖

  中醫藥產業作為民族產業之一,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的就醫需求。隨著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的發展,中醫藥研究也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日前,記者走訪位于松山湖的東莞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數理工程研究院(以下簡稱“中醫藥研究院”),近距離了解中醫藥的新藥開發、制藥裝備研究、医疗器械開發、醫療信息系統開發等一系列研究。

  自成立以来,中医药研究院开展了10余个中药新药、100余个中药健康食品的开发研究,為超过100家药品或快消品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值得一提的是,研究院还建立了第一家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直属管理的中医医疗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以下简称“国医堂”),目前,国医堂在全市举办大小型公益义诊及讲座活动30余场,為超过10万人次提供医疗服务。

  省内唯一中医药协同创新平臺

  中医药研究院成立于2007年,研发的产物大部分集中在药品及各类快速消费品上。自建院以来,承担了国家科技课题4项(含863计划1项),省级31项,涵盖药物研发、医疗信息科技、科研平臺建设等范畴。2015年,中医药研究院被广东省科技厅认定為“华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成為省内唯一一个中医药类协同创新平臺。

  為何叫“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该研究院院长助理陈志维解释,“数理”指的是用可量化的指标来描述中医的各种关系,以解释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原理及作用;“工程”则是偏向于应用层面,包括了新药开发、制药装备等研究。

  近年来,中医药研究院“黑科技”频出。中医药研究院积极开展中医药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应用研究,以此来拓展中医研究。例如,中医药研究院现代中医诊断技术团队,通过热红外成像、经络能量检测以及脉诊仪检测,将中医“望、闻、问、切”的传统主观诊断结果以数字量化的形式展现;人工智能中药鉴别团队与广东省药品检验所合作,建立了能够快速识别“陈皮”的鉴定工具,具有识别速度快、準确率高的特点,能有效区分药材造假、掺假、掺劣的情况。

  目前,中医药研究院已开展10余个中药新药,100余个中药健康食品、保健食品或日化用品的开发研究。

  建立国医堂医疗服务超10万人次

  除了开展科研工作,中医药研究院更强大的力量在于其医疗临床技术。2014年,在松山湖管委会的支持下,中医药研究院建立了第一家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直属管理并冠名的中医医疗机构——国医堂。

  “国医堂匯聚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眾多名老中医。自成立以来,在全市举办义诊及讲座30余场,提供医疗服超过10万人次。”陈志维说。

  2010年,廣州中醫藥大學畢業后的陳志維,直接留在中醫藥研究院,從事中醫藥科研以及產業化工作。“當時松山湖交通不便,雖然請來了眾多知名專家坐診,但患者寥寥無幾。” 陳志維回憶,國醫堂與松山湖社會事務管理局共同成立了長者健行舍,每年三伏天、三九天都免費為長者提供天灸服務,還定時提供健康講座及健康咨詢;在市科協的支持下,開展大型公益講座活動“松山湖中醫養生大講堂”,走進東莞市20多個鎮街去科普中醫藥,宣傳國醫堂。經過4年多的努力,國醫堂已在東莞頗具名氣,慕名前來尋醫問藥的患者絡繹不絕,經營狀況也實現了扭虧為盈。

  回首過去,陳志維已在中醫藥研究院近10個年頭,“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廣州人,放棄一線城市,選擇東莞來發展,我看中的是東莞這一片創業的熱土,特別是松山湖國家高新區這一片具有活力的土地。” 陳志維說。

  来源:东莞时间网


TOP】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条:全市首座腫瘤學科專用大樓月底啟用 “硼中子俘獲治療(D-BNCT)高端醫療項目”正在籌備當中,是黑色素瘤等癌癥的最佳治療手段&苍产蝉辫;&苍产蝉辫;下一条:激光采血仪项目落地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