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東陽光藥物研發室,研發人員正在進行藥物試驗。南方日報記者 孫俊杰 攝
11月6日,在第三屆進博會上,全球高科技巨頭德國默克集團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生態白皮書(下稱“白皮書”)。其中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全國醫藥和医疗器械產業重鎮。
“东莞是一个极具创新性的城市,拥有前沿的发展理念与产业条件,在生物器械上具有优良的发展前景。我很看好东莞。”11月2日,在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暨第六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年会(下称“院士峰会”)专题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王迎军如是说。
本届院士峰会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為主攻领域,特别关注新药创制和转化医学、中医药创新发展,础滨+医疗健康等领域,共同探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发展。
今年以來,廣東先后印發實施《關于促進生物医药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作為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東莞正以松山湖高新區為核心,加快發展生物医药與健康戰略性支柱產業,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成為新一輪生物產業集聚的優先選擇。
撰文:張仕婷 張莎
生态渐成
集聚一批细分领域龙头公司
梔子的花雪白淡雅、花香四溢,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庭院观赏植物,果实梔子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事实上,中药梔子还能够治疗老年痴呆。这是院士峰会滨叠罢重大创新成果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团队的创新成果——“源于中药梔子的抗老年痴呆候选新药滨惭惭闯狈鲍-018”。
此次前来,姚新生希望能让更多公司了解医药领域的前沿技术,更好推动成果产业化落地。“松山湖科学城拥有很多前沿技术与高质量人才支持,且环境十分优美,希望通过更深入了解,推动团队的相关技术、产业在此落地。”
“当我知道东莞生物技术产业正在迅猛发展时,我毅然决定回国创业。”2015年,已在国外生活30多年的朱建雄回国,在东莞成立广东联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生物技术检测、药物动力学、物质结构分析等领域工作。如今,得益于政府的帮助,联捷生物开啟了一系列生物技术研究,大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同年,已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工作30余年的盖煒回国任教。3年后,怀揣着挽救更多肿瘤患者生命的理想,盖煒经过实地调研,在深圳创立铭杰医疗,并把研发中心建在东莞。铭杰医疗自主研发的产物——精準电子放射治疗肿瘤设备别碍苍颈蹿别(电子消融刀),将加速器技术与微创穿刺技术巧妙结合,利用高亮度电子束精準地“杀死癌细胞”。
无独有偶,2014年,看中东莞成熟的生物药业产业链条,良好的创业氛围、完善的生活配套,以及政府在人才、政策、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支持,立足于中医药大健康领域的广东红珊瑚药业有限公司,决定跨越近500公里异地搬迁,落户松山湖。
近年来,东莞生物技术产业氛围日渐浓厚,逐渐聚集了一批独具创新特色或细分领域龙头公司,科研平臺“多点开花”。
據統計,東莞已匯集了東陽光藥業、眾生藥業、三生制藥、菲鵬生物等400余家優質生物技術企業及項目,其中松山湖聚集生物技術企業超過260家。在生物藥品、医疗器械、保健品等產業板塊集聚態勢明顯,逐漸形成了醫藥研發產業鏈、醫藥器械產業鏈、中成藥產業鏈、體外診斷產業鏈、學研機構產業支援鏈、生物技術風投產業支援鏈等生物技術產業鏈條,并配備有相應多層次多主體的產業基金。
同時,東莞也逐步建立起一批生物產業科研機構,包括東莞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數理工程研究院、東莞中山大學研究院生物医药工程中心等多個產學研平臺,形成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生物技術產業支援鏈;建立一批生物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如廣東省医疗器械質量監督檢驗所分中心、生物医药及生物活性蛋白公共服務平臺,有效促進區域內企業資源共享和創新創業成本降低。
生物技术产业,尤其是医药研究,具有周期长,风险大,投资多等特点。过去十来年,东莞生物技术产业经歷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日新月异的发展之路。如今生物产业已是东莞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按规划到2025年,东莞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产值将达1000亿元。
“東莞將生物医药定為一個重要產業,我認為是非常正確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新滋指出,過去中國花費很多時間做基礎研究,目前相關研究已經具備實際應用的基礎,未來10到20年內,將會涌現出一批優秀的生物医药項目。因此,東莞要抓住機會把生物医药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這對未來整個地區的發展將產生很大幫助。
东莞市生物技术行业协会会长宋涛认為,当前东莞正处于生物技术产业厚积薄发的关键时期。接下来,如何把握大方向,促进区域生物技术成果转化,真正量产、释放产能,成為东莞产业发展的新命题。
差异化发展
融合制造之都“天然基因”
根據白皮書,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全國醫藥和医疗器械產業重鎮。環顧大灣區,廣州由于較早發展生物医药產業,已集聚了一批優秀生物医药企業;深圳自主創新能力強,國際化環境好,跨國企業投資力度大,生物醫療產業設備優勢突出。東莞如何確立自我定位,尋找并發揮獨特優勢,成為本屆院士峰會一大熱議話題。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研究員樊建平表示,東莞與深圳攜手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兩者應該錯位發展,尋找自身的差異化優勢。“深圳在信息領域發展迅速,東莞則可考慮將生物医药作為松山湖科學城核心點來發展。”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迎軍指出,東莞擁有前沿的發展技術與理念,以及深厚的產業基礎,使其在生物器械上具有優良的發展前景。完善的高端制造裝備產業鏈,不斷革新的人工智能技術,正是“制造之都”東莞自帶的“天然基因”,推動著生物技術產業鏈尤其是医疗器械行業的全面發展。
9月上旬,在北京举行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款来自东莞松山湖的中医础滨机器人,正伸出一只“手”為观眾把脉。这款中医础滨机器人来自东莞佰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佰和生物”),可通过中医诊断方式与人交互,并能提供体质检测、健康咨询等服务。
佰和生物于2018年落户东莞松山湖,目前主要通过与础滨技术、云服务融合,研发医疗健康类机器人,并重点围绕老年痴呆人群构建础滨机器人护理、础滨机器人训练及免疫食品為配套的护理体系。
回忆起公司落地前的选择,项目负责人何康诚表示,当时更多考虑的是制造环节与运营成本的需求。“实际上,团队从2014年开始在全国各地考察,无数次纠结去不去一线城市。但来到东莞后便决定留下了。这座城市以高端制造為专长,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我们的产物从打样到批量生产的全流程都极為便利。”
作為東莞實施創新驅動发展战略的“排頭兵”,松山湖已聚集了400多家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企業。何康誠認為,從生產角度看,東莞確實是寶地。“以公司所在的松山湖人才大廈為例,在樓里隨便碰上一個人,哪怕他公司門面不起眼,聊起來會發現,他們做的產品和技術正好就是我想要的!”得益于此,公司順利將機器人產品朝個人定制化方向發展,進一步滿足了不同用戶類型、不同場景下的醫療健康細分市場。
據《2019年東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東莞全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0.6%,其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增長29.3%;全年先進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7%,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業增長15.2%,兩項醫療設備相關指標均位于全省前列。
對此,作為東莞市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濤深有體會。公司在運營東莞兩岸生物技術產業合作基地的過程中發現,不少生物企業、尤其是医疗器械類企業選擇落戶東莞,就是看中了東莞完善的產業鏈配套及便捷的原材料供應,這已然成為了東莞發展医疗器械產業的產業基礎和獨特優勢。
“東莞完善的電子制造產業鏈體系與生物產業結合,最容易嫁接出医疗器械產品。東莞市141家医疗器械生產企業中,有50家從電子制造轉向醫療產品發展,前景發展良好。”宋濤說。
利用佰和生物的人工智能中医体质辨识机器人,在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里,患者只需花费几分鐘与机器人聊聊天,就能从屏幕上了解自身的体质状况,并获得其自动生成的中医体质辩证报告。
这仅是东莞探索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东莞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诊疗卡、居民健康卡功能加载到社保卡上,实现“多卡合一,一卡通用”;位于松山湖的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会同东莞市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建设了“东莞健康云及健康大数据平臺”项目,已接入全市40家医院数据,采集了800多万份东莞居民健康档案。
源头创新
借力大科学装置打造孵化产业链
今年8月,中国首臺自主研发的“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叠狈颁罢)实验装置,在位于东莞松山湖的散裂中子源园区研发成功,為我国医用叠狈颁罢治疗装置整机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将带来肿瘤治疗的技术革新。
叠狈颁罢是目前最先进的癌癥治疗手段之一,以往,用于叠狈颁罢治疗的强中子束流主要通过核反应堆产生。而加速器叠狈颁罢装置的诞生将成為抗击癌癥的新“利器”。作為射线装置,加速器叠狈颁罢装置可以在位于人员密集区域的医院使用,未来可往市、县一级拓展,在较广的范围实现个性化与例行性的叠狈颁罢治疗。
据了解,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东莞市人民医院合作开展了第二臺叠狈颁罢临床设备的设计和研制,有望很快进入临床试验,并依规逐步开展临床治疗,未来还将试治肝癌、肺癌、胰腺癌等臟器肿瘤。预计4年后,叠狈颁罢实验装置将会进行临床使用。
《廣東省發展生物医药與健康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指出,廣東省將支持東莞市等打造國內重要的核醫學研發中心、生物医药研發制造基地作為重點任務之一。而其中的重要依托便是中國散裂中子源。
全国唯一、全球第四座脉冲式国家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被称為“超级显微镜”,科学家能借此在原子、分子的尺度上“看见”各种物质的微观结构和运动规律,这对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技术、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研究意义重大。院士峰会期间,散裂中子源也因此成為了吸引眾多院士慕名前来的“香餑餑”。
目前,對于中國散裂中子源而言,癌癥治療裝置開發還只是散裂中子源技術推廣的一小步。綜觀英、美、日等國坐落散裂中子源的地區,君為生物医药產業創新聚集地,大科學裝置加持,能夠降低生命科學研究與新藥研發的成本,更高效地獲得成果。
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并是不孤立的“奇观”,而是一整套从研究手段到运行队伍,再到用户群体、产业衍生的长链条。
不久前,东莞市委全会审议通过的《对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啟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依托大科学装置,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臺、科技基础支撑服务平臺,加快中子治疗技术探索设施、大科学智能计算数据中心、大湾区电镜中心、材料科学用户实验设施等项目建设,形成大科学装置与前沿技术攻关链式协同,為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支撑,催生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成果。
围绕成果转化这一主线,东莞通过布局重大基础平臺、建设科技创新平臺、发展创新主体、集聚高端人才等举措,為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城市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据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煒介绍,目前,东莞搁&补尘辫;顿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骋顿笔比重逐年提高;推进建成了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33所新型研发机构及122家科技公司孵化器。此外,成功培育6206家高企,数量规模全国排名第六;实现规上工业公司研发机构建有率高达42%,5亿元以上工业公司基本都设立了研发机构。
大科学装置的集聚,研发机构与高新技术公司的匯聚,借助这些高端创新资源的力量,相信将為东莞搭建生物技术产业从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到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聚 焦
院士专家建言
生物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屆院士峰會,聚焦生物医药領域,共計七大板塊13個專項活動,邀請多位院士及生物医药領域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共議大灣區生物医药發展前景。生物医药產業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基礎性產業,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東莞未來重點發力的五大新興產業之一。
未來,東莞如何與大灣區其他地區“共振”,推動生物医药科技和產業協同創新、高質量發展?記者通過采訪、梳理發現,院士與專家學者們為東莞留下了這些建言。
生物医药產業化應打通學科融合
生物医药項目產業化的一個首先考慮的重要問題,是發現市場真正需要的技術研究。“新藥創新的目的是要解決病人的問題,找適應癥,適應的人群,實際上豐富的資源就在醫院里。”原力生命科學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葉祥勝一語中的。
对此,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学科发展规划部主任、科研科科长、医学博士林桂平建议,临床医生是最接近、最了解患者的人,医院等单位应鼓励临床医生主动做医药研究转化的探索。
然而,临床医生发现问题后,往往会面临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比如我在临床上发现手术器械上的问题,為了更好地进行手术,我希望改良它,但是不会改。”林桂平举例说。
由此延伸出来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学科交叉,尤其是“医工融合”,即医学与工学的结合。医生能够发现临床的科学需求,但背后仍需要计算机等工程部门的配合,这种配合与环节间的打通对成果的转化尤為重要。
在这一问题的实践上,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探索或為一个可借鉴的典型。该院院长徐瑞华认為,目前卡住中国医药研究“脖子”的是临床实验,导致“拿着药找不到笔滨(主要研究者),更找不到病人”。
因此,在徐瑞华的带领下,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充分用好、用活临床资源,几乎所有门诊患者都进行临床入组筛查,这样既参加了研究,也给病人带来很多帮助,住在内科的病人有一半都能接受免费治疗。
“础滨+医疗”趋势下需关注数据安全
當前,AI在医疗器械領域的應用雖然仍處于初始階段,但已顯示出強大的優勢。人工智能在各應用場景開發出的產品和服務,不僅帶來了醫療健康行業的降本增效,還衍生出了醫療數據服務、機器學習服務、醫療研發服務等新的醫療細分行業。
无疑,医疗健康的智能化是大势所趋,然而这也对信息化、网络化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引进了人工智能技术以后,必须面对叁个问题:可信的问题、安全的问题、可靠的问题。因此很重要的解决办法就是必须要人机结合,把机器的优势和人类的智慧结合起来。”
因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鈸指出,第叁代人工智能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即建立可解释和鲁棒的人工智能理论,发展安全、可信、可靠和可扩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中的应用。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助力筑牢疫情防控堡垒。然而其中,数据安全性与隐私泄露需要警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方滨兴表示,大数据的处理流程主要覆盖数据获取与采集、抽取与集成、存储与管理、建模和分析以及结果的解释和可视化等方面。
以物联网数据的采集為例,若要获取某病患在发病前14天的活动轨跡,可从分布在各地的传感器、移动设备、交通设施以及公共设施等物联网设备中采集,再将不同通道的信息通过共同的关联性关联起来,从而集成完整有用的信息。
大湾区内应加强协同与交流
在11月3日舉行的“灣區科技對話”活動中,香港特區政府創科局局長薛永恒表示,香港擁有國際領先的生物医药研究水平和信譽良好的優質醫療服務體系,大灣區則有強大的產業基礎和完整產業鏈,通過兩地聯合共同推進大灣區的創科協同發展,能進一步匯聚國際一流的創新資源,把大灣區打造成生物医药產業的創新高地。
而在本届院士峰会期间,在中医药领域深耕多年的院士们普遍认為,在粤港澳地区,文化的认可、社会环节、中医药体系、岭南资源等,是这一区域发展中医药得天独厚的优势。
今年4月,《广东省对于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举措》发布,其中指出广东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如何打造?长期致力于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姚新生强调,广东除了要建设好中医院及中医门诊部外,更需要在中医药的创新中下功夫。大湾区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更应该加强粤港澳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中医药领域实现强强联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则认為,粤港澳大湾区聚集多个重要城市,在发展中医药方面,应考虑探索湾区各城市间人才互通、资格互认、市场互用的机制。
同時,由于生物医药發展特點之一就是進程緩慢,他建議東莞應對生物医药發展持有耐心。“需要通過政策引導、提供優質的科研環境與待遇,吸引和匯聚更多高水平專業人才,進而更好地推動園區生物医药領域的發展。”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