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星空mV视频

探索东莞生物产业发展路径系列报道2|以大科学装置為支撑东莞生物产业推动创新链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16 19:42:01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blob.png

■生物技術產業大廈——松湖药港產業園工程效果圖 東莞市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供圖

  “第一次零距離接觸到院士,聽到最前沿、最具創新性的生物医药科研成果,為企業提供了一次抬頭看天的機會。”月初,2020年粵港澳院士峰會暨第六屆廣東院士聯合會年會在東莞盛大舉行,與會東莞生物產業企業家表示——砥礪8年,東莞已然集聚了400余家生物技術企業,形成產業集聚發展的蓬勃之勢。

  今年9月,我国首臺自主研发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為我国医用叠狈颁罢治疗装置整机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技术基础——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大科学装置,东莞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臺、科技基础支撑服务平臺,加快中子治疗技术探索设施等项目建设,形成大科学装置与前沿技术攻关链式协同,為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支撑,催生包括生物产业在内的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成果。东莞生物产业走上从引进来到引进和孵化培育并重的发展之路。

  “第一次亲密接触”

  “最強大腦”給力生物產業 莞企“抬頭看天”

  “第一次零距離接觸到院士,聽到最前沿、最具創新的生物医药的科研成果。”院士峰會期間,受邀參加峰會的廣東紅珊瑚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中嶽對記者表示。

  不同于之前两届院士峰会多聚焦于智能制造、5骋等产业,本届院士峰会特别关注新药创制和转化医学、中医药创新的发展,如红珊瑚这样的公司,对于在家门口举行的行业盛会自然不容错过。

  “最強大腦”帶來的科研成果打開了東莞廣大生物医药業內人士的眼界。峰會期間,包括姚新生院士團隊的接骨木活性部位抗骨質疏松新藥,以及相關產品開發、侯立安院士團隊的云式無菌空氣凈化器等十大最具代表性創新成果對外發布。并現場舉行項目路演,促進有明確產業化前景和產業化資源需求的成果、項目與投融資機構進行對接。

  在“源于中药梔子的抗老年痴呆候选新药滨惭惭闯狈鲍-018”项目推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姚新生院士团队代表表示,滨惭惭闯狈鲍-018是从传统中药梔子中提取精制的有效成分群。

  该项目始于2007年,至今歷时13年之久,项目由暨南大学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合作研发,已申请国内和国际(欧洲、澳大利亚、日本、美国)专利13项。

  中山大学教授苏薇薇在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的项目推介时表示,柚皮苷是从岭南道地药材化橘红中提取、分离、纯化得到的有效单体,具有显着的镇咳、祛痰作用,且作用机制明确。柚皮苷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临床试验批件,完成了滨期临床试验研究。

  “如果把生物医药比喻為一個蘋果園的話,院士是站在高處,在整個蘋果園里尋找最好的蘋果,企業是在一棵蘋果樹下摘蘋果。院士的視野、眼界和對行業的深邃見解對于我個人很有啟發。”王中嶽深有感觸地表示,這對于埋頭研發的企業家提供了一次“抬頭看天”的契機。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峰會之前,院士團體分別走訪了眾生藥業、紅珊瑚、菲鵬生物、優尼德、博邁醫療、天天向上、亞洲藥業、華井等50家有較強研發能力、對院士專家高端創新資源有強烈需求的東莞生物医药企業,組織邀請涉及領域的院士專家點對點地進行“把脈會診”,推動院企聯合攻關。

  这是市科学技术局会同广东院士联合会和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开展制造业公司家首席科学顾问计划峰会前的“自选动作”。据了解,目前,有10个项目就具体的合作协议在磋商中。

  “红珊瑚药业接触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刘良,对于新冠疫苗的落地进行了洽谈。”王中岳表示。

  此次峰会期间,刘良院士分享了“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作用机理”的演讲。刘良院士指出,中医药能显着改善新冠肺炎患者病情,早期应用能阻止病情由轻癥向重癥转化。中药通过抑制病毒復制和减轻炎癥细胞因子风暴而发挥治疗作用。

  “我特意留了几家院士团队的联系方式,接下来会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就科研项目方面进行对接。”王中岳表示。

  差异化竞争

  “制造基因”形成鲜明产业特色

  “这次转型口罩机制造,刷新了我们对东莞产业链的认知。”广东瑞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瑞迪智能”)销售总监余建军表示,一臺口罩机需要至少1000个零部件,几天内在同一座城市全部配齐,7天内生产交货,只有在东莞能做到。

  位于厚街的瑞迪智能是疫情期间东莞转型口罩制造的大军之一。今年2月,原以印刷机制造為主业的瑞迪智能,及时转型到口罩机制造上来。

  口罩生產需要在無菌環境下進行。作為一家專業研發生產中醫藥的企業,廣東豐綠源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擁有一個良好的先天優勢——十萬級別的無菌生產車間。豐綠源董事長趙長偉表示,利用總部生產基地和無塵車間等有利條件,僅僅經過10天時間,公司便成功轉型投入到口罩生產當中,支援抗疫一線。

  东莞制造业基础雄厚,这并非一个新鲜话题,但在疫情期间东莞制造业的表现则再次刷新人们的认知,“剧透”了东莞生物产业的蓬勃发展之势。

  疫情后短短叁个多月,东莞口罩日产量从不足20万个大幅提升到2000万个以上;口罩机从2019年全年产量881臺上升至2020年一季度产量3195臺。

  东莞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东莞市规上公司共生产口罩1.84亿个,同比增长459%,其中3月当月生产1.35亿个,同比增长834%。

  “我们公司生产的电动医疗床,8成的零部件可以在东莞找到多个厂家进行对接,能够满足公司研发生产的需求。”日前,广东德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鑫医疗”)董事长吴勤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德鑫医疗是一家提供专业医疗设备生产、教育培训、售后服务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商。电动医疗床是该公司的业务板块之一。

  截至目前,東莞市141家医疗器械生產企業中,有50家從電子制造轉向醫療產品發展,前景良好。完善的產業鏈配套及便捷的原材料供應成為東莞發展医疗器械產業的產業基礎和特殊優勢。

  據东莞市生物技术行业协会會長宋濤介紹,公司在運營基地的過程中,一大批生物企業,特別是医疗器械類企業選擇落戶東莞,就是看中了東莞完備的產業制造鏈。東莞完善的電子制造產業鏈體系與生物產業結合,最容易嫁接出医疗器械產品。

  目前,東莞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領域已初步實現了產業集聚,形成了新藥研發產業鏈、医疗器械產業鏈、體外診斷產業鏈、學研機構產業支援鏈、生物技術風投產業支援鏈等生物技術產業鏈條,并配備有相應多層次多主體的產業基金,在全國生物界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經過8年集聚發展,東莞生物医药產業呈現出勃勃生機,扎根發展,逆勢而起。截至2018年末,東莞市獲得上市許可注冊的藥品數量503個,二、三類國產医疗器械注冊證數量累計460個。

blob.png

■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

  从“0”到“1”

  依托大科学装置,推动创新产业链发展

  今年8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分部研制成功我国首臺自主研发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以下简称“叠狈颁罢”)实验装置。该装置的成功研制,為我国医用叠狈颁罢治疗装置整机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技术基础,未来癌癥治疗将实现成本更低、治疗更高效。

  中国散裂中子源在加速器和中子技术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叠狈颁罢装置是利用中国散裂中子源相关技术催生的首个产业化项目,对于示范带动散裂中子源关联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成功研制这臺叠狈颁罢实验装置的基础上,高能所与东莞市人民医院合作开展了第二臺叠狈颁罢临床设备的设计和研制,有望很快进入临床试验,依规逐步开展临床治疗。

  大科学装置对于生物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截至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完成的四轮运行中,叁臺谱仪共完成300多项用户课题,目前注册用户达到了1500多户。

  支撑大科学装置的重大设施仍在加码东莞。11月10日,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正式在东莞揭牌。未来,将為大湾区的大科学装置及科学研究提供直接服务,进一步支持推动科研成果从原始创新向产业化方向迈进。

  大科學裝置對于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絕非偶然。今年4月,廣東省發布《關于促進生物医药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措施》提出,支持包括東莞市在內的城市打造國內重要的核醫學研發中心、生物医药研發制造基地。

  《措施》同时表示,充分发挥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作用,吸引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团队协同开展生物信息、药物筛选、生物大分子和蛋白质等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东莞依托大科学装置发力原始创新的产业雄心正在彰显。不久前,东莞通过《对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啟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依托大科学装置,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臺、科技基础支撑服务平臺,加快中子治疗技术探索设施、大科学智能计算数据中心、大湾区电镜中心、材料科学用户实验设施等项目建设,形成大科学装置与前沿技术攻关链式协同,為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支撑,催生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成果。

  围绕成果转化这一主线,东莞将通过布局重大基础平臺、建设科技创新平臺、发展创新主体、集聚高端人才等举措,為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城市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為东莞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契机。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及眾多生物产业公共平臺,在现有40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的基础上,东莞生物产业的发展有望打破单纯“引进来”,走上引进和孵化培育并重的发展之路,有望形成从源头创新、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的产业链条式的发展。

  同时,中国散裂中子源对人才的“磁极效应”已然初步显现。

  “因為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平臺型大科学装置落地东莞,近年来,在这里举行国际性的科学会议越来越多。很多全球知名的科学家来到东莞。此外,大家也可以看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也引进了很多科学家和团队。”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对记者这样表述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大科学装置对人才带来的“磁极”效应。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中国散裂中子源举办各种大大小小的研讨会有300多场。距离陈和生院士提出的“若干年后,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级的科学家将不再意外”的看法也越来越接近。

  “創新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東莞松山湖科學城的建設需要院士專家的大力支持,歡迎院士專家團隊把重大創新成果帶到松山湖來,帶到東莞來。”院士峰會期間,松山湖高新區主要領導在致辭中表示,東莞堅持實施創新驅動发展战略,積極推動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通過布局重大基礎平臺、建設科技創新平臺、發展創新主體、集聚高端人才等措施,逐步構建起全鏈條創新成果轉移轉化體系。

  行业观察

  东莞如何抢抓生物产业发展机遇?

  生物产业是“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也是未来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在整體的發展態勢上,融資中國發布的《2020年中國生物医药行業發展報告》顯示,在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和消費支付能力增加的驅動下,中國生物医药市場規模呈穩定上升態勢。2016年到2019年,我國生物医药市場總體規模從1836億元增加到3172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0%。預計2025年,我國生物医药市場總體規模將達到8332億元。

  今年以來,廣東加快推進生物產業發展,先后印發實施《關于促進生物医药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等多項政策。近年來,東莞同樣加快培育發展生物医药與健康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當前大灣區生產要素加速流通的時代背景下,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東莞生物医药產業發展的同時面臨著多方競爭。東莞未來該如何推進該行業的發展?

  在2018年首次在東莞舉行的院士峰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濟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蘇國輝表示,東莞在生物医药、AI、干細胞方面具有產業優勢,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已然形成一定的產業集聚效應。

  东莞市生物技术行业协会会长宋涛认為,经过8年来的发展,东莞生物技术产业已经到了厚积薄发的关键时期。接下来,如何把握大方向,促进区域生物技术成果转化,真正量产、释放产能,成為东莞产业发展的新命题。“东莞生物技术产业的未来5年,还是要沉下心来,尽快出臺高质量、符合东莞实际情况的产业政策,引进和培育一批有潜力的中型公司,赋予他们成长所需要的一切动能,协助其做大做强”。

  作為東莞唯一的生物產業發展推進平臺,國有獨資的東莞市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濤認為,東莞生物產業應以“抓龍頭、建平臺、補短板、促發展”的發展思路,將東莞生物產業推到新的發展高度。“要重點支持生物藥、化學創新藥及高端仿制藥、現代中藥、高端医疗器械、體外診斷、干細胞與再生医学、海洋生物技術等7大子行業的創新發展”,宋濤認為,目前東莞生物產業具有的優勢要及時抓住。

  據了解,東莞下一步還將陸續出臺生物產業規劃、扶持政策及系列發展措施,全方位助力東莞生物医药產業的發展。

  宋濤表示,東莞應加快形成“一核心,多特色集群”的空間布局,以松山湖和中子科學城為核心聚集區,在濱海灣新區、水鄉片區等地建設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體外診斷、海洋生物技術領域具有突出特色、國內領先的產業集聚區。

  来源:颈东莞

16054830554742.jpg


TOP】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条:融资+路演,松山湖这场对接会為生物公司架起“金桥”!&苍产蝉辫;&苍产蝉辫;下一条:以大學科裝置為支撐 東莞生物產業推動創新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