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病从口入」,那么「病从口看」能否实现?华南理工大学杜如虚院士团队正在探索用人工智能技术解答这一问题。11月30日,2021粤港澳院士峰会暨松山湖科学会议及第七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学术年会专题活动「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成果对接会」(下称「成果对接会」)在东莞松山湖举行,10个院士专家团队发布创新成果并进行路演。
半數成果來自生物医药領域
试想一下,有这样一套系统,它可以让你随时随地采集唾液和口腔影像数据,再配合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采集的其他健康数据,即可在手机础笔笔上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处理,获取健康註意事项、就诊检查建议、康復护理指引等信息。
成果对接会上,杜如虚院士团队成员党晓兵博士便描绘了这样一个智能医疗的场景。其中,针对唾液的分析主要依靠生物芯片即时检测完成,监测指标包括辫贬值、幽门螺桿菌等;口腔影像分析则依托多光谱口腔影像分析仪,主要应用於齿科检查及舌象分析。
「这套系统既包括硬件、软件,又融合了西医的临床检测与中医的舌诊等,并且发挥了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不断学习、自我完善的特长。」党晓兵说。
記者留意到,參與成果對接會的十大成果中,有5項來自生物医药領域。除上述「病從口看」項目外,劉昌孝院士團隊發布了自主研發的創新藥物TY706,其能夠通過促進腎臟尿酸排泄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可用於高尿酸癥的治療;鐘世鎮院士團隊帶來的「組織修復用生物補片」成果,開發出同時具備彈性和優異導電性的組織工程修復材料,如心肌補片等;暨南大學武征教授團隊開發的「幹細胞—再生修復補片」,為嚴重局限性創傷提供更好的再生医学修復方案;廣東藥科大學王秋紅教授團隊的生物發酵系列飲片項目則挖掘中醫藥瑰寶,推動珍稀、瀕危、名貴新藥材資源的開發取得重大突破。
院企「一对一」助推优质项目落地
除生物医药類外,當日發布的成果有的關註鋰電池技術突破,有的專註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有的則聚焦航空發動機等關鍵核心部件的研發。
以固态鋰电池技术為例,固态鋰电池以其更高的安全性成為新能源汽车普及以及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下一代推动力。成果对接会上,程时杰院士团队代表李首顶在进行项目推介时表示,该项目以低成本磷酸铁鋰材料关键工艺為基础,开发高匹配性电解质配方,突破了高稳定磷酸铁鋰电极微界面规模化製备关键装备,实现了储能型磷酸铁鋰固态电池製备工艺。
作為粤港澳院士峰会為院士专家搭建的科技创新成果宣传推介、资源对接平臺,歷年来,已累积超过100个院士专家团队成果在成果对接活动上进行项目发布路演,通过该平臺,院士专家团队与公司或投资人有了「一对一」的深入交流,助推优质项目加速落地,成果显着。
今年上半年,粤港澳院士峰会主办单位广东院士联合会策划了「广东省製造业公司家首席科学家顾问计划」「走进院士专家实验室」系列活动,通过技术和人才需求征集、实地走访公司、组织产学研考察等措施,匯总了约130项院士专家硬科技成果推送给公司,促进院士成果与公司的对接合作。
据了解,本届院士峰会还策划了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成果对接会、院士专家湾区公司行等活动,促进院士与公司的面对面交流。
对接会十大路演成果
1.《新一代高安全经济型鋰电池储能系统》(程时杰院士团队)
2.《病从口看—基於口腔检查的人工智能健康管理系统》(杜如虚院士团队)
3.《新型口服降尿酸药-鲍搁础罢1抑製剂-泰寧纳德片》(刘昌孝院士团队)
4.《博依特云桥流程型行业工业互联网平臺》(刘焕彬院士团队)
5.《对转涡扇航空发动机》(徐建中院士团队)
6.《组织修復用生物补片的构建以及应用》(鐘世镇院士团队)
7.《环境友好型松香表面活性剂》(广东省科学院化工研究所文武教授团队)
8.《高端粉体射频等离子体製备技术及产业化》(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刘辛教授团队)
9.《干细胞再生修復产物的应用开发》(暨南大学武征教授团队)
10.《珍稀、名贵、特色生物发酵饮和中药材产业化实施及推广应用》(广东药科大学王秋红教授团队)
(記者 張忻玨)
来源:东莞阳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