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骨水泥材料團隊現場負責人、中科矽骨(東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創始人方燦良獲知喜訊,公司自主研發的可吸收人工骨材料的医疗器械註冊證申請事宜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受理。
这款新材料,可以用於各种形状骨缺损的填充和修復,克服现有技术在骨质疏松、骨折治疗困境,有望於明年进入数以百亿计的医疗市场,填补国内市场空白,预计将以现有市场同类产物一半的价格出售,降低医疗成本,為广大患者造福。
以科技活水,激荡着成果转化新潮,材料实验室的各路才俊们,正在松山湖畔翻腾起科技「后浪」。一个个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生金的生动案例,正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持续上演。作為实验室首个实现成果转移转化的创新团队,骨水泥材料团队的经验已成為实验室成果转化新机製探索的教科书式样本。
探寻科技成果转移新路径
打通市场化应用「最后一公里」
高度不到10厘米的小玻璃瓶中,裝滿外觀猶如塑料泡沫的小顆粒物,便是中科矽骨(東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骨水泥」產品樣品。
「骨水泥」实际上是一类骨填充材料的别称,通常由粉状物和液体混合搅拌而成,搅拌数分鐘后即可凝固,其主要目的是起填充加固作用,因此外界通常称之為「骨水泥」。
中科矽骨(東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骨水泥」樣品
该材料註射进缺损位置后,自身可以实现硬化,為断骨接续提供一定的固定和支撑作用,并為骨组织再生提供支持。
作為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培育的创新团队,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骨水泥材料团队於2019年入驻,研发的可吸收人工骨材料,是能够同时对硬组织与软组织都具有结合能力的生物材料。另外该材料可降解吸收,对人体副作用更小,且成本上也具备明显优势。
松山湖莞臺生物技术合作育成中心
中科矽骨(東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位於松山湖莞臺生物技術合作育成中心內,是實驗室骨水泥材料團隊成立的產業化公司,企業生產車間如今已經按GMP要求搭建起完整的產品生產線。
「目前国内市场上同类材料主要依靠进口,价格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如果未来我们这款产物推向市场,通过价格和技术优势,预计可以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方灿良表示,公司还可以通过寻找区域经销代理、争取纳入政府集采等方式,扩大市场份额。依托产业化公司及团队掌握的核心技术,该团队近期将获得千万级别的融资,以支撑公司进一步发展。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於2018年4月完成註冊,作為廣東省第一批省實驗室之一,也是參與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的重要科研平臺。
作為实验室首个实现成果转移的队伍,方灿良坦言,早期在探寻成果转化路径过程中,鲜少能在国内找到完整、成熟的经验。早期阶段,虽然国家、省市此前都专门出臺政策意见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但缺乏明确具体的实施细则,是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难题之一。
「实验室当时到全国多地的新型科研机构调研,大家都在相互学习,摸着石头过河。」方灿良表示,得益於进入实验室之前,自己在医药领域积累的工作经验,他自然而然想到,科技成果要实现产业化落地,让科技成果所有权从实验室转移到产业化公司,也许是一个有效的路径。
而后,团队积极配合实验室管理部门,在广东省和东莞市的支持下,通过第叁方专业机构评估定价、与实验室磋商议价、公开公示、签订技术转让协议作价入股等流程,最终完成整个成果转移流程,实现了实验室、团队及产业化公司合理的权益分配。
作价入股+先奖后投
探索完善规范高效的製度化方法
产业化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往往成為公司成长壮大的核心资产之一,為创新成果真正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供了基础。
东莞作為全球闻名的工业大市、製造业之都,无疑成為广东省构筑科技创新产业链条的重要一「端」。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是东莞、松山湖以及实验室的共同目标。
中科矽骨(東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創始人方燦良介紹生產線
作為实验室首个实现成果转移、早期缺乏经验参照的队伍,骨水泥材料团队的成功,更得益於地方政府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带来的全方位、全流程保障,其帮助研发团队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牢牢架起一座「铁索桥」。
养鱼先养水,养花先养土。為推动重大原始创新突破和重大成果转移转化,东莞通过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成果转化机製,支持实验室以灵活的机製提升研发实力,将团队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至产业化公司,同时采取「先奖后投」的方式,助力科研成果加速落地转化。
同时,松山湖科学城还改革科研项目管理製度,探索推行首席科学家製度、科研项目科学家全面负责製,探索创新科研经费管理机製,实行基础研究领域科研经费「包干製」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為人才创新创业充分「松绑」。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務副主任陳東敏表示,實驗室把80%的收益權獎勵給科學家團隊,實驗室保留20%。「過去兩年我們總融資達到6.6億,這些項目也有一個比較可觀的估值,達到30多億。」他表示。
「在前期产物开发阶段,实验室给予我们一笔风险资金,保障科研队伍的研发工作。更重要的是这里允许队伍有试错行為,即使项目最终没有取得成果,风险也由实验室承担,这在早期极大激励着队伍专註投入研发当中。」方灿良说。
让「缺钱转」变「大胆转」,仅仅是实验室推动成果转化的第一步。為了实现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物再到商品的转化,一方面,实验室受政府的委托,為项目初创公司提供初创融资,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入;另一方面,实验室还搭建了两个技术转移与产业化专业服务平臺,一个是「松山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為项目提供从无形资产评估、投融资,到投后管理等多方面支持,另一个是「松湖之材产业育成中心」,為初创公司及所形成的产业集群提供基础性支撑服务。
工作人员在中科硅骨公司产线内忙碌
得益於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高效的研究支持和成果转化机製,骨水泥团队一边在实验室快速完成了产物的定型、小试和中试工艺,同时完成了符合国家标準的生产场所和生产线建设,实现了创新研究和产业化的无缝连接。
像骨水泥材料团队这样的科技创新「拥抱」成果转化的生动案例,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不断上演。目前,实验室还有6个项目正在对接成果转化,涉及金额9000多万元。
截至2023年8月,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已引进25个团队,直接孵化42家产业化公司,其中17个项目融资超7.5亿元、市场估值超40亿元,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公司6家,孵化的产业化公司已成為东莞培育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公司的重要力量。
「作為实验室首个实现成果转移的团队,我们的转移过程存在一些可以优化提升的地方,但整体来说仍然是一个好的探索,能够為后面其他团队提供一些经验,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更加明确的前景,对於科研人员起到激励作用。」方灿良说。
来源:南方笔濒耻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