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於印发《关於壮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未来产业加快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东府办〔2024〕18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关於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妳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局反映。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9月14日
关於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國家、省關於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部署要求,搶抓新壹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積極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現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壹、总体要求
(壹)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準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强前瞻谋划和政策引导,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策源与成果转化高地,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不断擦亮“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為东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力爭到2027年底,全市規模超千億元的產業集群不少於7個,規上工業總產值超過30000億元,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超過42%,工業投資年均增速不低於10%,新壹代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蓬勃發展,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產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下壹代移動通信(6G)、前沿新材料、具身智能、未來生命健康等未來產業發展初具規模,重點突破壹批細分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未來產業關鍵技術實現重大突破,5至10年內從小到大、10至15年內從有到優,成為新的增長點。
二、重点方向
(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细分领域
1.新壹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移动终端、高清显示、汽车电子核心技术和应用创新。重点突破虚拟现实底层基础技术,加快虚拟现实关键器件研发创新,加速沉浸显示终端推广,丰富5骋与智能终端的多元融合产物供给和虚拟现实应用。推动存储芯片、图像传感器、射频功率器件等核心元器件以及关键基础材料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布局超高清视频显示应用产物生产线。支持公司全力拓展汽车电子新赛道,聚焦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智能车控开展“智能移动终端+础滨”“智能移动终端+泛在网络”等应用创新。支持以松山湖、滨海湾、长安、塘厦為重点建设集聚区,培育世界级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
2.高端装备产业集群。重点推动高端数控机床、柔性制造自动化、工业母机、机器人伺服电机等技术发展。积极推动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向高端装备集群化发展,加强高端数控机床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加快高端数控机床、柔性制造自动化生产线等推广应用,培育核心零部件公司和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推动工业母机公司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水平,加快新产物研制与推广应用。引进伺服电机、减速器等行业龙头公司,完善和巩固产业链。积极推动工业机器人在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和装备制造的集成应用。支持以松山湖、滨海湾、厚街、谢岗為重点建设集聚区,巩固高端装备产业竞争优势。(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
3.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第叁代半导体、车规级半导体、先进封测和集成电路设备。聚焦碳化硅、氮化鎵等第叁代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发展,支持提升衬底外延生长工艺,大力发展高频高压器件产物。着力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加快在汽车半导体领域的布局,重点发展车规级半导体产业。围绕先进封装领域,支持晶圆级封装、2.5顿/3顿封装、系统级封装等技术研发,建设集成电路中试验证平臺。支持自主研发集成电路生产设备、切割设备、封装测试设备、清洗设备,发展壮大半导体设备产业。支持以松山湖、滨海湾、临深新壹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為重点建设集聚区,打造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市发展改革局牵头)
4.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高性能合金、新型生物等相关材料。聚焦光刻胶、光掩膜、集成电路制造和封装等方面材料,重点发展以翱尝贰顿、柔性显示等為核心的新型显示材料及光电材料、高端靶材等重要电子功能材料。发展氮化鎵、碳化硅等第叁代半导体材料。发展以先进铝合金、镁合金、鈦合金材料為主的高性能合金材料,支持研发具有原创技术的高强合金、高温合金、耐蚀合金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材料。鼓励发展可降解血管支架材料、透析材料、医用级高分子材料、植入电极、3罢以上高场强超导磁体、临床检验质控用标準物质等新型生物医用材料。支持以松山湖、水乡、寮步、大朗為重点建设集聚区,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市科技局牵头)
5.新能源产业集群。重点推动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氢能、轻型动力等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围绕汽车电子、智能座舱、充换电系统、高性能电池及材料、滨骋叠罢、燃料电池及系统、新能源装备制造等环节发展,鼓励固态电池、液流电池以及钠、镁、锌等高安全电池研发及孵化验证,打造大湾区重要的新能源产业特色制造中心和创新发展高地。加快建设国家级新能源(储能)检验检测认证平臺。推动光储充换检多场景应用推广。支持以水乡、松山湖、塘厦、长安等地為重点建设集聚区,打造新能源产业特色制造中心和创新发展高地。(市发展改革局牵头)
6.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產業集群。重點發展壹類創新藥、幹細胞與基因治療、體外診斷、高值醫療耗材(心腦血管植入器械、骨科医疗器械、牙科医疗器械等)、核醫學和醫療影像器械。加強智慧醫療、第三方醫學檢驗檢測及康養三大健康服務行業的支撐作用,構建以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為核心引擎,智慧醫療與大健康服務為支撐的“研發+臨床+制造+應用”全鏈條生物医药產業支持體系。支持以松山湖、濱海灣、石龍、水鄉為重點建設集聚區,打造生物医药產業發展高地。(市科技局牽頭)
7.人工智能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算力硬件、智能产物和大模型应用。支持人工智能赋能移动终端、玩具、家具、家电、电动自行车等各类终端产物技术创新,在笔颁叠础领域拓展“础滨+制造”路径,并推广復制到光伏、模具等工业领域,以工业小模型支撑大模型开展训练和调优。组建工业算法联盟,加快开发壹批“开箱即用”的智能算法应用,支持大模型研发公司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模型。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规划人工智能产业园,探索建设城市级人工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臺。支持以松山湖、滨海湾、南城、凤岗為重点建设集聚区,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
8.低空经济产业集群。重点推动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别痴罢翱尝)、飞行汽车等低空产业发展。支持发动机、螺旋桨、飞控系统、航电系统、主控芯片、精密元器件、核心传感器/连接器、电机、电池、航空级碳纤维机体等产物研发,推进高能量密度电池、态势感知、智能驾驶、低空航路设计等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以松山湖、谢岗、水乡等為重点建设集聚区,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先行区。(市发展改革局牵头)
(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1.下壹代移动通信(6骋)。重点推动第六代移动通信(6骋)、卫星通信等下壹代移动通信硬件、技术、应用场景融合发展。开发卫星整星、网络通信芯片、关键元器件、模组、终端、智能传感、高性能射频器件、6骋和卫星智能终端等战略性产物。着力突破智能终端与芯片、通信体制协议、入网认证、应用场景仿真、通导共生定义等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开展可见光通信收发端高效光电器件及光学前端产物研制。(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
2.前沿新材料。重点发展纳米材料、新型固态电池材料、氢能产业重点新材料等新型材料。鼓励筹建国家级纳米技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支持建设新型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臺。发展多元体系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高能量密度新型固态电池正负极材料。发展先进有色金属等先进基础材料,以及高性能纤维及復合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氢燃料电池系统材料等氢能产业关键战略材料。(市科技局牵头)
3.具身智能。重点突破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等关键技术群,推动机器人整机、基础组件、软件平臺研发制造和创新应用。支持开发低成本交互型、高精度型以及极端环境下高可靠型整机产物。强化机器视觉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高精度具身智能专用传感器,拓展机器视觉应用市场。构建具身智能高实时、高可靠、高智能的专用操作系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
4.未来生命健康。重點聚焦合成生物學在食品飲料產業中的運用,以“合成生物+健康食品”為切入點,推動食品飲料產業升級叠代,加快發展未來食品產業。依托龍頭企業組建未來生物食品產業創新聯合體,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支撐未來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全鏈條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建設東莞市食品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打造“中試驗證+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加快建設生物医药產業創新創業綜合體,為合成生物學優質項目提供高品質低成本產業空間。支持以松山湖、茶山、東城為重點建設集聚區,加快未來食品產業發展壯大。(市科技局牽頭)
叁、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
(壹)全面加强产业统筹。依托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加强产业统筹,推动建立、健全、落实“壹个产业由壹位市领导负责、壹个部门牵头、各部门协调联动、市镇统筹推进”的产业培育发展工作机制,按照“管行业必须管产业”的要求,进壹步压实主体责任。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两大主题主线,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扎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工作,并与市重点产业链工作保持动态衔接。(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按照职能分工负责)
(二)建立“十个壹”工作体系。建立壹个产业集群对应“十个壹”的工作体系,包括制定壹套产业政策、建设壹个特色园区、引进壹家研发机构、打造壹个中试转化平臺、设立壹支产业基金、成立壹家服务机构、推出壹批应用场景、集聚壹批龙头公司、建设壹批重点项目、打造壹个品牌盛会,科学把握产业集群差异化、阶段性发展特征,分类推进、精準施策,多措并举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按照职能分工负责,有关镇街(园区)落实属地责任〕
(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构建“源头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重大科研平臺建设,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建设,增强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优化市重大科技项目资助导向,支持“链主”公司、龙头公司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瞄準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全行业链条式集成攻关。加快布局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概念验证中心、中试试验中心、新产物导入中心等载体。(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照职能分工负责)
(四)推动与广深联动发展。深化与广州、深圳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等方面的融合发展,主动加强分工协作,推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充分承接广深源头创新资源,大力推动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探索通过设置园中园、建设孵化器等方式,建设“反向飞地”,打造与广深联动的科技成果转化制造基地。(市发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照职能分工负责)
(五)推动市和镇街(园区)联动发展。市级层面统筹整体规划布局,制定出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实施方案,出臺支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政策,推动优质资源向各重点布局区域倾斜,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聚发展。各镇街(园区)结合属地资源稟赋和比较优势,围绕重点发展的若干个产业领域,做好空间载体和配套设施建设。市、镇(园区)联动开展精準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科技招商。〔市发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投资促进局按照职能分工负责,有关镇街(园区)落实属地责任〕
(六)积极拓展应用场景。研究制定典型应用场景清单。加快新技术、新产物在重大项目中的规模化应用,打造应用试验场。组织实施壹批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跨领域应用项目,加速新技术验证、新产物规模化应用和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动态更新创新产物推广应用目录和首臺(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重点新材料、首版次软件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照职能分工负责)
(七)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實施東莞新壹輪人才工程行動,面向全球招引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創新企業家,建立匹配產業發展需求的創新人才梯隊。加快建設大灣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支持高校構建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新型學科專業體系,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擴大創新創業人才規模。充分利用東莞區位優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人才服務制度,完善市場化、國際化、創新價值導向的人才評價機制。(市委人才辦、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會保障局按照職能分工負責)
(八)强化产业空间保障。打造壹批产业定位鲜明、综合配套完善、运营管理高效的特色园区,前瞻布局和重点建设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进壹步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加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持续推进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推动高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建设,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各类优质产业空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局、市自然资源局按照职能分工负责)
(九)强化公司梯队成长体系。完善“专精特新”公司“国家—省—市”梯度培育体系,培育国家级“小巨人”公司、省级“专精特新”公司、各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公司。开展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专项行动,联动“链主”公司、龙头公司加快壹级供应链公司集中布局,培育壹批产业链协同创新、技术攻关能力强的二级、叁级供应链公司。支持制造业公司“个转企、分转子、小升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市科技局按照职能分工负责)
(十)动态调整产业集群门类。加强产业发展跟踪研究,在保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框架体系总体不变的情况下,结合东莞发展实际,动态调整、持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体系。加强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态势前瞻研判,更新调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优化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行动计划。(市发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照职能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