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政策或将出台,设立引导基金,為公司“解难”
松山湖已聚集了各類生物技術企業180多家,主要集中在医疗器械、藥品、保健品、幹細胞及生物酶五大產業板塊。
“松山湖生物技术”这张名片已被擦亮。按照规划,东莞将持续引进诸如大药厂等优质大型生技公司,至2025年,松山湖生技产业值将达到2000亿元。
東莞智造之生物医药產業
生物技術產業正在東莞悄然推進。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松山湖為核心啟動區的產業集群,匯聚了医疗器械、藥品、保健品等在內的18 0多家生物技術相關企業。隨着東陽光葯業、廣東博邁、廣東紅杉等國內外知名生技企業陸續落戶,一批自主研發產品也將逐步面市,在填補國內技術空白的同時,也為市場需求注入“強心針”。
這一產業被業內視為“十萬億量級”。現在,“松山湖生物技術”這張名片已被擦亮,接下來東莞還將出台生物技術專項政策,設立產業引導基金,為企業解決資金、註冊審批等實質難題,真正履行好“服務管家”的角色。按照規劃,東莞將持續引進諸如大藥廠等優質大型生技企業,目標是至2 0 2 5年,松山湖生物技術產業值達到2000億元。
从个体到产业,形成新的产业引擎,前期或许要经歷模仿阶段求得生存,但不妨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除了政府介入外,公司需要频繁走出去交流,同时也要耐得住寂寞潜心研发。需要有超前的规划意识,也需要具备研发实力,才有可能领跑市场。
过去叁周,《东莞智造》系列报道对製造业升级路线图、发展生态圈、传统製造业转型进行了扫描,本周将重点关注东莞的战略新兴产业。
础
优尼德公司
专註糖尿病检测,全自动系统打开市场
从公司成立、扎根松山湖到走向全国,获得业内与市场的广泛认可,广东优尼德只用了短短两年。这样的发展速度让很多生物技术公司都望而兴嘆,而出奇制胜的是拳头产物———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系统,一个打破国外公司垄断,填补国内糖尿病检测空白的自主研发技术。
優尼德董事長賴華本是學醫出身,醫學院畢業後一直在醫院從事檢驗工作,之後又轉做医疗器械產品銷售。專業知識背景及銷售經驗,讓他瞄準了糖尿病檢測領域自主研發。而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可以穩定地反映出檢測前2~3個月內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目前全球醫療界公認檢測糖尿病的金標準。“國外的糖尿病檢測技術有專利,不論是技術,還是原材料採購,整個鏈條一直都很封閉。”賴華說,研發過程確實困難重重,“雖然我們知道糖化血紅蛋白濃度可以診斷出糖尿病,但要研發出新的檢測技術,需要不斷地試驗、推翻重來,研發的過程甚至還會受到天氣、溫度等細微因素的影響。”
最终,优尼德耗时两年,投入1000多万元,研发出了属於中国的糖尿病检测技术。赖华介绍,优尼德研发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系统採用的高效硼酸液相色谱法為国内首创,技术处於国际先进水平,“最关键的是,这一自主研发技术,不仅解决了原材料的困扰,还打破了长期以来糖尿病检测被国外公司所垄断的局面,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
2014年7月,优尼德公司正式註册成立,进驻松山湖高新区莞台生物技术合作中心
装机量国内第一,价格比国外产物便宜
随着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出台,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早期筛查、诊断、防治工作都已逐渐下沉,由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由於实验室设备价格较贵,且需要定期维护,很多基层没有配备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条件,也限制了基层医院应该发挥的作用。”赖华说,“这种背景下,我们自主研发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系统将能够解决市场的痛点,而且,还能满足基层的简便、快捷的检测需求。”
通常,一個生物技術產品從立項、研發到推出市場至少要5~6年的時間。但是,優尼德成立不到兩年,產品已成功面市,並獲得良好的反響。2015年,廣東優尼德推出的半自動的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系統獲得了廣東省葯監局頒發的產品註冊證。今年3月,設備再次優化升級,全自動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系統面市,不僅獲得了國內医疗器械行業的關注,並在東南亞市場有了一定知名度。“這是一台可以同時上機四個標本的全自動儀器,一鍵式操作,7秒就能出檢測結果,非常便捷高效。”而國產檢測儀器可大大降低糖尿病的檢測費用,“價格至少比國外產品便宜1/3以上。”
“去年,我们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仪器装机量已位列中国第一名,所有地级市已100%装机。”赖华说,按照规划,明年,还将完成县级60%以上装机量,并逐步进驻大医院市场。而且,围绕着糖尿病检测的研发不会结束。糖尿病最常见的危害就是出现心血管、脑血管、肾、视网膜病变等併发症,“未来,我们还将推出分子测序项目配套糖尿病併发症的诊断。”
叠
东阳光公司
作為首家落户松山湖的公司,东阳光公司在医药领域挨过多年寂寞,终以爆发之势,位居行业领军地位。如今,除了以流感用药“奥司他韦”為核心代表的仿製葯生产外,东阳光已将战略眼光聚焦到了自主知识产权新葯研发上。在研新葯共有50个,其中包括有望根治乙肝和丙肝的项目,一旦产物推出,将為未来医药市场带来一剂“猛葯”。
仿製葯销售激增,产物打入欧美市场
仿製葯無疑是目前國內製葯企業最核心的市場蛋糕。東陽光從2005年開始仿製葯的研發,2006年便已先後通過國家G M 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認證、歐盟G M P認證以及美國FD A認證,開始主攻國際化路線。公司在研仿製葯項目有150多個,其中已有12個產品在歐美市場上市,預計到2018年,將有50個仿製葯獲得歐美市場上市許可。
该公司原以传统加工业為主,10多年前便立志转型到以製药工业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上来。“东阳光做葯比较晚,但是起点很高,追赶很快。”在东阳光葯业集团葯业研究院院长张英俊看来,他们是生物製药领域的后起之秀。
“东阳光”真正走进大眾视野,是源於2009年的那场甲流。作為获得罗氏“达菲”生产授权的两家国内葯企之一,一年上千万人份的“达菲”产能,為受困於甲流的患者提供了救治保障,也奠定了其海外仿製葯研发生产的领军地位。东阳光由此擦亮了自己的品牌,而东阳光版的“达菲”也有了自己的名字“奥司他韦”。
如今,“奥司他韦”已成為了东阳光仿製葯系列的核心代表。“我们现已对‘奥司他韦’作了新的产物创新,推出了适合小孩服用的颗粒剂,市场反响很好。”张英俊透露,“奥司他韦”去年卖了6个亿,利润超过3亿,“今年预计可超过10个亿,未来3年后,这个产物还将达到巔峰,预计销售额可达到30亿~50亿。”
乙肝新葯进入全球首次上人体实验
隨着生物医药市場的潛力逐漸爆發,東陽光已將戰略目光聚焦到了創新葯的自主研發上。“新葯研發投入巨大,一個新葯的開發需要投入數億元,而且,相比医疗器械產品,新葯的研發周期更長,需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張英俊也是東陽光新葯所所長,他認為,未來創新葯必定是國內製藥行業的大勢所趨。
“美国人口数量只有我国的1/4,但其医药市场规模一年达到了7000亿美金,而且是以创新葯為主。”他认為,未来国内市场也必定会走到这一步,“现在数据已经显示,中国医药品市场已从10年前的全球排名20多名,上升為目前全球第二大市场。”
目前,东阳光在研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物的新葯已达50个,分布在抗感染、抗肿瘤、神经系统、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炎症6大领域,成為国内创新葯研发的佼佼者。其中,根治乙肝的新葯项目创新程度最高。目前市面上治疗乙肝的药物只能降病毒,控制病情,一停葯就会反弹,“而我们在研的乙肝新葯採用了全新作用机制,不单降病毒,还可以让表面抗原转阴,达到真正的治癒。”
张英俊也透露,该项目正处於叁期临床,也是全球首次上人体实验。此外,根治丙肝的新葯项目正在做2期临床预试验,效果也非常良好,“乙肝和丙肝新葯都有望在2019年上市。”
去年,东阳光生物葯业总部在松山湖正式动工,计划投资超过32亿元建设研发总部、销售总部和单抗原料及製剂工厂,意欲成為世界一流、中国第一的新葯研发中心,计划5年实现30亿元销售收入。
公司数据显示,2015年东阳光整个製药产业的利润已超过10亿元,预计2016年利润将近20亿元。
创新葯研发,引进博士专家团队
高投入、高风险是生物製药公司的典型特点,但是也意味着高回报。“现在国内做创新葯研发的公司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张英俊说,包括一些老的国有公司以前做仿製葯,现在也都转向了创新葯,而且,很多海外回来的博士、专家,也开始在创新葯市场大展拳脚,“这不仅有利於行业发展,同时也能惠及百姓,不依赖进口,葯价自然会大大下降。”
在行家眼中,目前,国内生物製药的化学水平已与国外相差不大,但生物方面却差距很大。现在很多病并不清楚是什麼原因导致的,这需要从最前端的生物新靶点中寻找,才能针对性去解决,这就需要生物方面的人才进行研究。
“但是,这种基础的药物靶点研究是非常漫长的,在国外甚至要二叁十年。”张英俊表示,现在国内公司大多缺乏这样的耐心,相对比较功利,再加上生物人才的缺乏,导致生物领域发展缓慢。
不过,东阳光公司已逐渐重视相关领域,“我们已招入了一些博士专家团队,他们不参与做项目,只全身心做研究,如果发现值得研究的成药靶点,后续再进行开发。”未来生物领域也会逐渐有改变,“比如现在国内正在研究的基因编辑技术,未来都可能获诺贝尔奖。而且现在海归人才纷纷回国,很多观念也会慢慢改变。”
招商之路
“政府服务更接地气”
生物技术产业是东莞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战略。2012年,东莞市统筹全市资源,以松山湖為核心啟动区,设立了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并希望以莞台合作為切入口,集中资源大力发展东莞生物技术产业。
松山湖基地,前4个月引进10家公司
“經過了前期幾年的孵化,目前,東莞已在松山湖初步形成了創新生物技術產業集群。”位於松山湖園區的東莞市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市麻花星空mV视频”),肩負着兩岸生物基地的建設、招商、投資等具體運營。該公司董事長宋濤也是东莞市政府顧問,他介紹說,目前,松山湖已聚集了各類生物技術企業180多家,主要集中在医疗器械、藥品、保健品、幹細胞及生物酶五大產業板塊。
其中,医疗器械、藥品方面的集聚優勢更為明顯。基地已擁有了一批國內外知名的生物企業總部或分支機構落戶,包括東陽光葯業、廣東紅杉、三生製藥、普門科技、廣東博邁、博奧木華、安特高科、上藥桑尼克醫療、凱法生物医药等。
“我们的招商进展也比较良好。”宋涛说,2015年,基地全年引进和新增生物技术产业项目37家,年度协议引进投资总额42.88亿元,生技产业预计将实现总收入约13.26亿元。“而且今年前4个月,基地已成功引进10家公司落户。”
政府不干预公司的发展,专心做好服务者
环境牌和政府服务成為了东莞对外招商的两张重要名片。“东莞能够提供给生技公司的政府配套政策,比如土地、补贴等等,其实其他地方也都有。”但宋涛表示,松山湖环境优美,空气质量好,这样的环境优势可能很少有地方可以竞争,“此外,我们特别突出了政府服务能力,在对外招商时我们就已明确,政府不干预公司的发展,只专心做好服务者的角色。”
廣東博邁是東莞市首家從事心血管介入球囊導管設計製造的生產型高科技医疗器械企業,也是國內企業中唯一全系列冠脈球囊擴張導管均獲得美國FD A上市批准的企業。該公司董事長李斌就坦言,“當初企業選址時,走訪了很多城市,最終選擇了落戶松山湖,關鍵也是看中這裡的政府服務更接地氣。”
就生物技术产业来说,关起门来的做法很难奏效。於是,在基地成立之初,东莞麻花星空mV视频高薪聘请了一批海归博士、业内专家等组织了专业团队,频繁地走访国内外,与外界交流。宋涛说,“比如我们和美国生物技术最先进的硅谷、圣地亚哥等地区的协会就有密切接触,这可以帮助拓宽眼界,了解产业最新发展趋势。同时,还可以通过协会获得一些跟大量会员公司接触的机会,吸引有意向的公司落户。”
此外,东莞还精心策划并推出了“莞榕计划”,这是重点针对台湾优质生物项目推出的专项优选招商方案,通过资金、渠道等优势资源吸引台湾公司落户。目前,晋弘、金颖和亚诺法等一批台湾生物公司已落户并积极开拓市场。
发展障碍
“烧钱”行业,资金难倒初创公司
公司引进来后,麻花星空mV视频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孵化与投资,通过提供专业服务,解决生技公司难题,帮助他们做大做强。
為此,松山湖产业基地建立了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生技教学和科研机构,註册申报服务体系等,帮助公司打通研发、生产、註册、流通等各环节,提高配套能力。
但是,就生物公司而言,资金永远是首要难题。广东优尼德公司董事长赖华就坦言,生物产业是个高投入行业,前期需要大量“烧钱”,产物面市的周期也很长,公司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分来用,资金的问题很突出,“我们想过银行授信贷款途径,但是,银行多看中公司是否已盈亏平衡,对於很多初创生物公司来说,这是很矛盾的。”
藉助资本市场是公司发展的重要途径。宋涛指出,基地也在不断完善支持生物产业的投融资体系,為公司提供投融资对接机会与途径,“比如去年我们就联合中山大学达安基因发起设立了2亿元的生物产业基金,将重点支持东莞的生物公司。”
不过,有公司也坦言,“资本并不好用,基地很多都是初创公司,前期估值也不会高,此时引入资本还不合时宜。而且,资本永远要逐利,公司后续战略、研发也担心受到影响。”
“我们还是希望从政府层面来解决资金的问题。而且,资金解决了,人才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赖华如是说。
应对之道
专项政策报批,产业基金规划“绝对是利好”
“现在我们也在逐步创新合作模式。”宋涛介绍,市政府决定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时,已明确10年拿出95亿来推动产业发展,“那我们在考虑,是不是可以拿出一部分作為产业基金,帮助公司解决资金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先拿出一部分引导基金投入,等公司走入正轨后,这个资金再逐步撤出来。或者,如果我们觉得这个公司有发展前景,还可以继续追加投资,再以股权基金的方式注入,最终还能够获得投资回报。”
对於产业基金的规划,赖华直言,“这对於公司来说,绝对是利好。”
麻花星空mV视频还有更长远的考虑,“未来招商之路必定更难,基地可以资本运作為核心,通过资本将生物产业发展的技术、团队、公司整合起来,让公司与政府一条心,共同打造东莞生物产业新版图。”
目前,松山湖已聚集了180多家生物技术相关公司。在宋涛看来,其实数量上已经很突出,接下来还要实现质的突破,“基地现在生物製药方面的公司相对较少,我们也希望引入更多的大药厂、创新葯研发公司,同时也能藉此提升东莞在生物製药方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要想引入更多优质的生物技术公司,还需要生物技术专项政策支持。宋涛说,目前,专项政策也正在报批。专项政策不仅会解决产业资金的问题,还会有系列利好政策。比如对公司研发产物的报批奖励,现在报批一个葯也要几十万元,费用很高,如果公司成功报批,政府就可以给予一定资金奖励;比如在行政审批上,还要争取国家、省、市的绿色通道,减少公司报批的漫长等待。此外,在配套服务方面,松山湖也需要继续完善,至少要建设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等。
徵集啟事
南方都市報現與東莞市委市政府一起發掘我們身邊的東莞智造。這些範例既是路徑探索,也是資源的集聚和整合。如果你,或者身邊有從傳統“製造”向“智造”轉型的範例,歡迎聯繫南都y e b a n y e b a n @163.com自薦或推薦。
02-03版《东莞智造》专题策划:
南都記者宋元暉 李平 統籌:南都記者梁錦弟 楊洋 采寫:南都記者肖佩佩 攝影:南都記者劉媚